首页 茶席窥美(修订版)

茶席美学,诗情画意

字体:16+-

茶的性灵与性洁,可与幽人共言。

茶席清雅,似淡而实美。

茶性本俭,衣着素雅

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不宜广”,“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均包含了茶道即人道的美学与哲学理念。唐代韦应物的《喜园中茶》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赞美了茶的性灵与性洁,可与幽人共言。茶席清雅,似淡而实美,作为茶席的主人,衣着的选择,应当与茶的俭洁相称,色调宜与茶席相和,调和中要有对比。

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其中讲的是,贵族李公请陆羽演示煎茶道,茶圣陆羽身穿非常朴素的衣服,像山野里的樵夫耕农。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里,也写到自己喝茶的情景:“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茶中的一圣一仙,一个身穿野服,一个柴门里纱帽笼头,都是何等的素朴,他们用自己对茶的信仰和实际行动,践行着“茶性俭”的本质。南宋诗人陆游,在“晴窗细乳戏分茶”时,也是在临安的杏花春雨中一袭素衣,曾发出过“素衣莫起风尘叹”。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序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别裁之。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励志清白,其实也是宋徽宗对爱茶之人提出的一个很高的要求,并渐渐成为宋代以降爱茶之士的高贵品质。山中无尘自清白。一个心性清白的人,焉能不品行如茶、衣着素雅?

“庭深关竹雨,衣润染茶烟。”茶汤润心,茶烟熏人,茶与人也是熏陶渐染,相互浸润。茶宜淡中有味,香以幽远为雅,淡雅为茶中三昧。这种于茶的审美,反映投射到爱茶之人的衣食住行上,自然是清凉在口,淡和在心,素雅在衣,娴静在行。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中指出:茶忌“冠裳苛礼”。幽人韵士,茶烟香篆,山童煮茗摘松焚,堪寄高斋幽赏。从文徵明的《品茶图》中,我们能够读出:碧山深处,溪流几曲,松风桧雨中,竹篱茅舍里,山野茶席上,主客品茗的闲雅,衣着的散淡,茶境的绝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