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

论狂歌

字体:16+-

天明、宽政年间,不仅是狂歌的全盛时期,也是江户各种文艺、美术全数绽放灿烂光彩的时代。于是浮世绘与狂歌,在绘本及折物的推波助澜之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有一年,我频频欣赏浮世绘,在浮世绘的影响之下,我也对相关的狂歌产生兴趣。我将狂歌与俳谐[1],还有《松之叶》记载的小歌[2],以及后世的川柳[3]、都都一[4],都视为江户时代专属于庶民阶级且发达的近世白话体短诗。现在姑且不论小歌、川柳、都都一这三个类型,先探讨俳谐及狂歌,这两者的历史关系深厚,也有不少趣味相仿之处。不管是和歌[5]与连歌[6],还是狂歌或俳谐。它们的名称及吟咏法则都不同,若把它们视为某种形式的短诗,则是异曲同工,往往难以分辨。柳亭种彦已在《用舍箱》中有详细的论述。世人往往认为将俳谐付合[7]的两句连贯为一句,就成了狂歌,以《犬筑波》(《犬筑波集》)为例:

繁花盛开枝掩月,吾心欲剪犹还留。

前行船上八俵米,四石已在海当中。[8]

生白庵行风[9]的《古今夷曲集》,登载了不少知名古俳人,如宗鉴[10]、贞德[11]的狂歌作为范例。我们必须了解,两者甚为相近。

元禄以前的俳谐,并不像正风[12]之后那般,排除了滑稽、谐谑[13]等旨趣。我深信滑稽、谐谑才是俳谐与狂歌两者的本色,滑稽、谐谑应该才是这两大诗体发展而来的根本原因吧。话说回来,潇洒与滑稽是我国之人固有的性情,这是来自佛教的感化,远在战国时代就已经萌芽。南北朝[14]之后,战乱相继不断,诸行无常的观念深植人心,这股厌世思想随着时代淬炼,人们先是追求洒脱,随后转而在滑稽、谐谑中寻求慰藉。世人长久以来喜好一休禅师[15]的轶事,也是这个缘故吧。兼好法师[16]的《徒然草》已经带着许多滑稽的风格。相对于猿乐[17]歌谣的厌世倾向,狂言则专以滑稽为主要的题材,最能证明我的论点。直到德川治世,滑稽、谐谑终于贯通各大阶层,成了当代的精神。浅井了意[18]、户田茂睡[19]、井原西鹤[20]的著作,都足以证明。来看看记述明历三年[21]江户大火惨状的《武藏镫》[22]。一市人于醉酒之际遭逢火灾,被人装进长箱里,躲过劫难,随后为人弃置路旁;盗贼来后,打破长箱,见其中有人,受惊逃窜;醉汉醒来,四下环顾,只见焦土,误以为自己已置身地狱。此段具有佛教悲哀及滑稽的显著特征。户田茂睡记录江户名胜的《紫之一本》、浅井了意的《庆长见闻记》同样如此。请见《紫之一本》上野车坂一节:“这车坂没有弯道,也没有会车处,何以称为车坂?请回答原因。”遗佚[23]答:“这里应该有两条车坂。”陶陶子说:“非也,只有这条车坂。”遗佚说:“要是有两辆车,可得绕路,只有一辆车就不需要绕路了。”这时正好吹起向晚的凉风,犹如挽留行者的衣袖,遗佚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