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把手教你读经典(全2册)

(二)喜欢奇思怪想的父亲

字体:16+-

李宗吾的父亲名高仁,字静安。李宗吾的祖父乐山公在世时,静安在外面学做生意;乐山公去世后,静安回到家里务农。因为母亲有话,免不了常常拿出传家宝扁担自勉,日子过得很是勤勉。所以,李家的家道逐渐殷实起来,有了田产。

这位可敬的父亲在四十岁上因劳成疾,只得听医生的话,放下家里的活计静养。不过,也就是在静养的那三年里,静安才得闲看了一些书,有了之后经常和儿子交流读书心得的资本。

和李宗吾的祖父一样,李宗吾的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虎父无犬子”这句老话。

李宗吾出生于光绪五年正月,和陈独秀是老庚,比吴稚晖小十四岁,比胡适大十岁。和这些后来的学术精英们一样,李宗吾那些标新立异的“学术萝卜”也是长在传统文化土壤里的。初学八股,父亲看了李宗吾做的文章,问他:“你们开口就说恨不得生在尧舜禹汤那个世道,那个世道有啥好呢?尧有九年水患,汤有七年旱灾,我们庄稼人如果几个月不下雨,或者几个月不晴,就不得了,何况几年?我倒是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尧舜禹汤那个世道呢。”

还有一次,静安和儿子谈起《孟子》,问他:“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孺子入井,我站在旁边;要是我和孺子同时入井,我该怎么办?”李宗吾那时候还小,听了这话,茫然不知如何回答。父亲便教他:“这个时候要先救自己,然后才救孺子。”这种说法和“先人后己”之类的主流教育格格不入,李宗吾听了,心里骇然,想:父亲先考虑自己,竟没有恻隐之心,要是说出去,人家都会笑话他。

还有一天,静安看见儿子在读《论语》中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章,便问他:“颜回一天到晚就知道读书不做家务,开始还有箪食瓢饮,长此以往,连箪食瓢饮都没有了,岂不是要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