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禁城的黄昏

第十三章 清朝的黄昏

字体:16+-

1919年3月3日,我穿过气势恢宏的神武门,第一次踏进紫禁城,穿越到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皆与外面不同的新世界。正是通过这扇门,我不仅从一个共和国走到了一个君主制国家,还从二十世纪的新中国回到了一个比罗马帝国还古老的旧中国。在这扇大门的外面,是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满载着新的希望和新的理想,虽然其中许多梦想从未实现,或许反倒是件幸事。这座城市正在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使自己配得上一个伟大民主国家的首都。这座城市有一所大学,挤满了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他们鲁莽而急躁,想用现代科学、哲学、世界语和卡尔·马克思的著作,替代儒家传统的圣人占据的重要地位。这座城市里,内阁成员经常身着晨礼服、头戴高顶礼帽,参加总统茶话会。这个城市的议会,还没有产生它的成熟制度,但是已经装备了可移动的墨水瓶,并希望有一天也能拥有一个正式选举出来的发言人,当然,这永远都不会成为现实。

内务府的官员仔细审查皇上将要接见的人的名单。最后,从养心殿的内室走出来一个13岁的男孩,身材瘦削,举止文雅,衣着朴素。他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位的最后一位占有者,最后的“天子”,最后的“万岁爷”。事实上,在紫禁城最深处的宫殿里,中华民国可能在万里以外的太空里,而不是仅有几百米之遥。根本不像是处于同一时代,而是相隔了一千年。

“内务府奏报皇上。掌礼司主事奏请指定日期,宫里何时脱下冬帽换凉帽。皇帝下诏三月二十八适宜。”(这一条发布在1922年某期的《宫廷公报》上;当年的三月二十八即为公历4月24日。)

年轻的皇帝一向喜欢简朴,他很不喜欢穿礼服,所幸他不得不穿这些袍子的场合很少。因为清朝历代君主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仪式,这些盛大的典礼是严格按照无数个世纪传下来的仪式进行的。前朝君主的英灵,如果回来参观这尘世的辉煌景象,他们几乎不会感到困惑和震惊。因为,除了一些细枝末节,比如仪式上的用词和指挥的话语换成了满语,还有人穿上了清朝朝服,没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