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福鼎白茶,很多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太姥山,主要因为峰峦叠翠的太姥山,“峰前峰后景皆妍,福地春深别有天。”作为美丽的旅游胜地,声名在外。其次,在太姥山的鸿雪洞外,发现有古老的白茶树,它是福鼎大白的前身。
如果细读一下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便会发现,卓剑舟所要表达的语意是,在太姥山上,曾经有成片分布的野生白茶树的古树群落,毫白叶绿,故把这片古茶树制成的茶,称为“绿雪芽”,尤以鸿雪洞前的品质最好。绿雪芽这个名字,在明末即有,当时还是绿茶。绿雪芽的命名,与明末熊明遇被贬福宁道、改造太姥山的制茶工艺有关,具体见拙作《茶与健康》的考证。在这之后,明末周亮工在《闽茶曲》中写道:“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此时的绿雪芽为什么声高?是因为熊明遇把吴中所贵的岕茶的制作技术,带到了太姥山。我们再来看下,比熊明遇早到太姥山的谢肇淛,他眼中的太姥山的茶是怎样的?谢肇淛在万历四十四年成书的《五杂俎》中记载:“闽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谢肇淛讲得很客观,此处的茶青很好,但当地人的做茶水平太差,故外人并不知晓。明末清初,汪懋麟赞美绿雪芽的诗:“贻我绿雪芽,重比南金贾,铅罂刺茶颂,香郁敌兰麝。”是写于熊明遇离任之后。清代乾隆年间,王孙恭在《游太姥山记》写道:“入七星洞,则容成丹井在焉。泉从岩罅涔涔滴井,如掬之,游人每挹此,烹绿雪芽。”上述文献里的“绿雪芽”,至此,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此时的绿雪芽一定是白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