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龙茶馥郁芳香,缤纷多彩,尤其是梨山,其细腻的花果香里,缠绕着几分高冷的凉意,尽显妩媚,很是沁人心脾。
台湾的乌龙茶种,最早是由福建传入,制茶技术也是来自于安溪,两岸茶情,同宗同源,一脉相承。随着台湾茶业近200年的发展,其清香型做法,反过来,又影响到安溪铁观音的发展。台湾引种大陆茶,及其制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明清以后大陆迁台居民原有的喝茶习惯有关,台湾原产的那点野茶,根本无法满足随着移民数量剧增而日益增长的茶叶需求,台湾《淡水厅志》记载:“猫螺内山产茶,性极寒,蕃不敢饮。”猫螺内山,即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区的深山。
最早记录台湾茶引种自武夷山的,是连横的《台湾通史》。他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自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即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随互相传,盖以台北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至于鱼坑的地理位置,一般认为,是在台北瑞芳镇的山区。久负盛名的青心乌龙,相传是在咸丰年间,由南投县鹿谷乡的秀才林凤池,从福州带回了36株青心乌龙茶苗,其中的12株,种在了台湾鹿谷项的冻顶山,逐渐繁衍成今天的冻顶茶园。而青心乌龙的故乡,是在闽北的建瓯。“建溪官茶天下绝”,建瓯的凤凰山,曾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北苑茶厂所在地。壑岭坑头,气味殊美的青心乌龙,是宋代制作龙团凤饼的主要原料,时移世易,本是高贵“龙种”的青心乌龙,渐渐被世人淡忘了,“世人争夸北苑茶,不识源流在建安” 。
木栅铁观音的传播路线比较清晰,清代光绪年间,安溪福美村的张氏兄弟,把铁观音的茶苗和慢火焙揉的制茶技术,带到了台湾木栅的樟湖山,于此生根发芽,逐步发展成为木栅铁观音茶区。台湾茶的真正崛起,大约是同治年间的英国人约翰·杜德推动的,《台湾通史》提到过他的壮举:“乃自安溪配至茶种,劝农分植,而贷其费。收成之时,悉为采买,运售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