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是中国最早的红茶。在中国茶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第二种茶,能如此深刻地左右着国内外各种红茶的发展与技术革新。
在很多文献中,正山小种有时称作“武夷茶”,有时也会明确地被称为武夷红茶。正山小种红茶,才是它的正名。国外常讲的拉普桑小种,是外国人模仿福州地方口音读出的,意即松材烟熏小种。民国以前文献里的武夷小种,多指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的小品种茶或名丛等。在武夷山云窝的石沼青莲亭,立有乾隆年间的禁茶石碑,漫灭的碑文依稀可见,刻有 “星村茶行办理其松制、小种二项”,碑文中的“松制”,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松烟红茶的记载。其中的“小种”,是指武夷岩茶,而非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的“正山”地理范围,指的是武夷山桐木关内,北到江西铅山的石陇,南到武夷山曹墩的百叶坪,东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泽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的观音坑,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茶区。在桐木关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深壑幽谷,松竹密布,茶以挂墩、麻粟、大竹岚、韭菜窝、双溪口、黄泥坪、古黄坪、皮坑、半山、龙渡、先锋岭、茶东坑、活龙坑、皂栗山为佳。除此之外的茶区,便是外山了。小种,是指桐木关内的菜茶群体小叶种。
1949年以前的正山小种发展史,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能梳理得清楚。正山小种自诞生之日起,桐木关内最大的茶号,即是“品记”茶号,它大概诞生于清代的咸丰年间,“品记”的老板是梁炳基,当时有99家茶厂,遍布茶山各处。那时的洋行收茶,皆以“品记”的红茶作为标准。在1757年之前,正山小种红茶主要由厦门海关直接外销。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第二次海禁,规定只准广州一港对外国通商,关闭厦门等通商口岸。收购的红茶,从桐木关内运出后,先在星村集中,其后运抵江西铅山的河口镇,从河口换船,经鄱阳湖到达广州。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始取代广州,逐渐成为最大的茶叶外销口岸。但其运输路线,也要先从河口镇运经鄱阳湖。从江西的运输路线开始,古代的多条茶马古道,基本会在这里重合。可惜的是,一代红茶巨贾“品记”,没有后代从业继承,“品记”很快便被人们遗忘了,其在庙湾的旧居,也早已沦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