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普洱茶市场,自2000年以后,从茶山到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热潮,其实是一个依靠老茶概念,依赖一个并不严谨的“越陈越香”噱头,推动并热闹起来的。见仁见智,鉴古知今,对于普洱茶的理解,只有真正从源头上、从历史上,把惊鸿一瞥的老茶的传统工艺梳理清楚了,才能真正看明白当今普洱茶雾里看花的孰是孰非。
现代普洱茶的熟茶,以下简称“熟普”,其发酵工艺,最早是在1973年的昆明茶厂试制并发展起来的。该工艺不同于传统古法制作的普洱茶,它是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调节湿度、温度和氧气量等因素,控制微生物的消长与湿热作用,从而形成的快速发酵茶。在这之前,并没有熟普、生普之说。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商务报》载称:“普洱府属产茶,形叶阔,味浓红,茶中之佳品也。制法焙干之后,作为圆饼或方块及弹丸式,行销附近省份,颇形畅旺,缅甸、安南亦有销场。”经详细考证,1973年以后云南形成的熟普工艺,与建国前的传统工艺几乎没有多少联系。1955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用云南的晒青毛茶,试制普洱茶的发酵茶。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发酵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1973年,云南茶叶公司为满足港澳市场的需求,派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相关技术人员,前往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学习熟普的渥堆发酵技术,到1975年,云南熟普的发酵技术逐渐成熟,并从此开始大量生产。
一款选料和工艺都让人怦然心动的熟普,可遇不可求。市场上的熟普琳琅满目,产量很大,但能够入口的并不是太多。好的熟普,具备净、香、甜、厚、滑、醇六个特征。茶是入口之物,“净”是判断一款熟普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