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以茶产于广西梧州的六堡镇而得名。其茶树的原生品种,属于苍梧群体种,灌木类,中小叶种。冬季来临,茶树多花多果,这大概是六堡镇把茶树花蕾、茶果壳等,作为生活茶饮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六堡茶,茶青采摘多在一芽两叶至三叶之间。粗枝大叶的老茶婆,是六堡茶的特色品种之一。过去的茶农,常于秋冬之际,采摘茶树的当年老叶或隔年老叶,采用捞水杀青工艺,然后烘干,存放自饮,或作为药用,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老叶茶类。老茶婆的品质,尤以霜降前后采制的香浓味厚,陈化经年后,叶片粗厚,呈铜褐色,煮饮泡饮,汤色金黄,气息清凉,甘甜醇爽,散发着浓浓的罗汉果的药香,民间常作为降血糖或清热解暑的药用。清末程远道诗云:“六堡名茶满山冈,止疴去腻有专长,请君泡碗今宵喝,明日犹留齿颊香。”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区别于其他黑茶类,其初制,大致分为鲜叶摊晾、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等工序。堆闷,曾是早期制作六堡茶的关键工序之一。毛茶初制完毕后,还需筛分、冷水渥堆、拼配、压制、窖藏陈化等,以强化其红、浓、醇、爽的黑茶特色。
当我们深入到六堡镇的茶寨,便会见到各式各样的六堡茶制法,不一而足,却是各说各有理。很多农家,对六堡茶的认知,还停留在绿茶的初级加工阶段。没有经过渥堆、仓储陈化的六堡茶,至多尚处于传统六堡茶的毛茶阶段。
要追溯六堡茶的技术形成来源,就必须理清六堡茶的最早消费群体是谁?谁来控制销售渠道?为什么会选中六堡乡而非其它?查阅晚清以降的资料我们知道,六堡茶最早的消费群体,是在马来西亚的锡矿矿工。而这些矿工又以广东人、客家人居多,他们对解暑、止渴茶的需求,当然是最廉价而又好喝的,故六堡茶在当时常常被称为是“劳工茶”。如何得到廉价而又量大的茶叶,嗅觉敏锐的粤商,便首先关注到了大山深处的六堡乡。六堡茶通过六堡河流运出,经西江直抵广州而运海外,极大地降低了运输和交易成本。如何把价廉的粗老绿茶做得好喝?湖南安化的“甘引”黑毛茶,已为粤商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早期六堡茶与湖南黑茶工艺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