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祁门物华天宝,属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它不仅是景德镇高品位瓷土的供应地,而且有屯绿中最著名的凫绿、红茶中最香的祁门红茶,还有一度曾销声匿迹、少为人知的安茶。
祁门安茶,原产于祁门县的芦溪乡一带。它的起源和消失,与祁红的创始人余干臣的后半生一样神秘,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竟然谜一样的消失了。
我在做过充分的安茶调查,查阅过大量的有关史料以后,走进芦溪,才猛然醒悟,要想真正看穿安茶的真面目,一定要如实地把它还原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中去,有必要把它与同时期的同类茶作一细心比对,如此,便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明白安茶是怎样起源的?首先,必须探讨清楚,它是怎样消失的。关于安茶的凋敝消亡,茶界共同认可的准确时间,应是在1940年之前。如果把祁门安茶和梧州六堡茶做一对比,便会惊奇地发现,安茶的销运路线艰难而漫长,其运输行程,大约要历时3~4个月。安茶在祁门的芦溪制作,由阊河运至饶州,出鄱阳湖后,入赣江而达赣州。更换小船后,逆水在大庾(南安)登陆,穿越大庾岭(梅岭),入粤界南雄,而至广州、佛山一带销售。
从安茶的销运过程可以看出,祁门人只是完成了茶的制作,然后运输到广州、佛山等地。这点与六堡茶的销售类似,原产地的茶农,根据收购要求做完茶后,只是批发给了广东茶商,并没有解决成品茶的零售问题。而粤商收购大量的安茶之后,要经过存放陈化,又转手把一部分茶零售到两广地区,但大部分的安茶,还是销售到了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侨民手里。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战火纷飞,安茶的运输路线变得更加艰难,茶运之路充满着更大的凶险,这就意味着安茶的运输成本,必然会成倍地提高了。而此时的安茶,又同时面临着与六堡茶的同质化竞争问题。更令安茶雪上加霜的是,当安茶的批发价格,不能提高到可以抵消巨大的运输成本与生命风险赔付的时候,远在祁门的安茶生产商,只能被迫停产,这是最合乎情理、逻辑的推断。此起彼伏,在安茶衰亡的同期,也就是1935年,我们还能查到一组重要的数据:梧州六堡茶的销量,就在这一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80万斤的天量。这个突然爆发出的产量,能否可以解释为:当安茶停产以后,所形成的产量缺口,是否是由相类似的六堡茶来弥补的?这个论断,显然是成立的。何况在安茶的身边,品质优异、馥郁高香的祁门红茶已经兴起,在红肥绿瘦的产业窘境中,当地的很多茶号纷纷开始由绿改红,这也是符合历史的客观经济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