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家庭,成功的意义更多体现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而非学习成绩。但对成功的追求和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而产生的压力感对于孩子来说大同小异。心理学家温迪·格罗尼克(我已经描述过她对控制型养育模式的研究),不仅震惊于自己的科学研究结果,也时常讶异于身边的见闻。她和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她在一场游泳比赛期间与一个男孩的母亲闲聊,注意到这位母亲总是使用复数人称代词,比如“我们决定我们今年开始练习游泳”,尽管她根本无意亲身下水。她的儿子此时恰好从泳池中爬上来,走到母亲跟前,显然很难过,抱怨赛事太多了。这位母亲极力保持镇静,扫了一眼周围,以确定没有人听到,告知男孩不管他愿意与否都要继续练习游泳。男孩试图反驳,母亲又说:“如果你今天不练,以后就永远别练,别再跟我来这一套!”男孩开始悲伤地啜泣。
所有去过棒球场、足球场或冰球场的人都能就家长的恶劣行径讲出此类故事。对裁判员、教练员、对手队,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咆哮的爸爸妈妈似乎随处可见;问题已如瘟疫般蔓延。不过更显露真相的,还是那些手腕和缓、刻意向孩子宣布输赢并不重要的家长,他们避免使用虐待型手段,但千方百计向孩子表明态度——我们期待你参加竞赛性体育运动,也期待你赢。
每次讲座之后,都会有家长找到我,强调说“我们仅仅要求扎克竭尽全力”。我的第一反应是:被迫在比赛中竭尽全力与单纯地在比赛中享受乐趣是截然不同的;我的第二个反应是:对于扎克来说,非常明确的是,这些宽慰人心的保证背后一定还隐藏着什么;我想问:“如果扎克回家来,说他已经竭尽全力了,你会像他捧着奖杯回家时那样对待他吗?如果不能,他大概已经推断出,你的关心和兴奋至少部分取决于他的成绩——或者更确切地说,取决于他打败了其他孩子。”无论这里是奖杯还是得A、是进球榜还是光荣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必须获得成功才能得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