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少做传递有条件接纳的举动,同时也要多做传递无条件接纳的事情。这里的首要问题如此明显,我们许多人从没停下来想过这一点:我和孩子在一起时通常都是怎样的情绪?当然,这跟那些无论天崩地裂都能保持灿烂微笑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可以在充满吵闹孩童的房子里待一整天,还依旧能耐心响应每一个请求,不慌不忙地对待没完没了的要求。但像我们这样的,对那些永远笑眯眯的家长羡慕嫉妒恨的人,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愣把自己变成更快乐或更有耐心的人,但我们却能,也应该,付诸努力,尽可能正面积极地面对孩子。
与其将个性或天赋的差异看作一成不变——有些人天生就这样、有些人天生就那样——更有益的方式是看我们每个人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目标。我姐夫的空间感奇佳,在异地他乡认路那是不费吹灰之力,而我则必须竭尽全力才能找到北,因此当我身处陌生环境时就会付出更多努力。
人的情绪状态没准儿也一样:天生不那么积极乐观、宽容大度的家长,有责任设法多点积极乐观、宽容大度,至少和孩子在一起时是这样;他们努力的结果会帮助孩子确认自己是否被爱以及如何被爱。如果孩子知道我们很高兴看到他们,这就是传递无条件接纳的开端。反过来,如果他们总是从我们身上觉察到负面评价——闷闷不乐(孩子会误以为是他们的错)、翻白眼、烦躁的长叹——会让他们感觉不到无条件的爱。
当然,更加迫切的问题是:当我们坚信孩子应该知道怎么做(我们已经告诉他们好多次了!)可他们却还持续淘气时,如何传达我们的爱。流行观点认为他们是在“考验我们的极限”,这个短语在训育界很吃香,通常用以辩护家长强加更多更严厉的限制。这种孩子是在考验家长的假设,有时甚至还会成为惩罚孩子的正当理由。不过我的看法是,孩子用表现不当来考验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即我们爱的无条件性;或许他们是在通过不被接纳的行为来看清我们是否会停止接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