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

撤回爱的后果

字体:16+-

在后边的章节里,我会详细阐述可以取代暂停的办法。但现在让我们退回一步,仔细审视撤回爱的整体概念。对很多人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种手段是否有效。再一次的,这种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们必须质疑:“对什么有效?”——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暂时的行为改变与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之间作衡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放长视线,也需要看清隐藏在可见行为背后的真实情况。记住,前一章提到的大学生调查已发现,有条件的爱可以成功改变孩子的行为,但代价极为高昂。这一点其实也适合爱的撤回。

以下描述来自一位低龄儿童(化名李)的家长:

不久前我发现,李开始淘气时,我其实不必威胁要剥夺他的什么特权,甚至都不用提高声音,我只需冷静地宣布我将离开房间,有时我只需走到房间另一角,远离他,说我会等他停止喊叫、抵抗或其他任性举动。大多数时候这一招都十分灵验,他会哀求我“不,不要!”然后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听我的话。起初我以为这就是响鼓无须重锤敲,无须惩罚,就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但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恐惧令我坐立不安,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做法对于李来说就是惩罚——或许只是象征性的,但依然十分可怕。

有一项很重要的研究,专门研究撤回爱的效应,其调查结果支持这位家长的结论:这招有时看上去有效,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的两位研究人员对1岁左右儿童母亲的养育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爱的撤回——故意忽视孩子、强迫隔离——一般都会与其他手段结合使用;抛开其他手法不说,无论是解释还是掌掴,一旦加入爱的撤回,就会更容易让这些低龄儿童顺从母亲的意愿,至少暂时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