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这个世界上可没有那么一种按钮,只需要轻轻一按就“铁定”能让其他人做这或者做那。幸运的是,我们人类可不是自动运转的机器。而且经验表明,自己的某些行为方式能够具有一定规律性地去“触发”对方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如若施以压力,往往会有反作用力的响应。举个例子:我们强烈要求一位同事最后(“更迅速地”)去做这做那,但他会故意让我们“为难”以对我们进行报复,而不是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他以后会伺机报复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原本根据家规“饭桌上不准玩手机”,但有时这规矩也出了例外,因为子女这时必须“发送一条十分紧急的WhatsApp消息”,也许这个例外就这样保留下来了。也许第二天,手机又放在了盘子边上,还在那一边哔哔作响,一边震动不停。偶尔的一次放纵会适得其反,就像老话说的那样: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即使没有百分百奏效的规则——去预测一下各种行为的趋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惩罚会引起防备或是攻击性;以暴制暴。我们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埋怨他人会激起他人的防备之心,宠溺会使人的期待与日俱增,他人的目光会使得自己越发注意自己的行为。所以当班上的小捣蛋鬼影响了课堂纪律,或者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说出了刚学会的脏话时,视而不见可能会比把这些事情摆到台面上来讲更为奏效。你需要知道的是:事情的本质可能并不如我们所见的那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相互影响的行为有时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例如,展现善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尤其是当别人处于压力状态下并鲁莽行事的时候。设想在奶酪摊前,在您才吃到第四块奶酪时,您身后的一位男士很不耐烦地对您说:“还要等多久呀?!”而您却是友好地报以微笑且答道:“真是抱歉,如果您赶时间的话,我马上就吃完。”您这样一来不仅仅调节了现场的气氛,而且您自我感觉也好多了呢!与其和他针锋相对地大吵一架,还不如对这位暴脾气的男士说点儿好听的话。有些人——虽然不是每个人——在收到赞美或是意想不到的提示后其态度会发生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