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子”有两种,一种古代的,一种现代的。
古代所谓“孝子”,指孝顺父母的孩子,民间故事“二十四孝”皆为孝悌楷模,可供有志者效法;现代所谓“孝子”,指孝顺孩子的父母,人数众多竞争激烈,只二十四个名额肯定不够容纳(大陆出现“独二代”:独生子女又生独生子女,六大人伺候一个小皇帝,竞争尤为惨烈)。“孝”之义古今不同,在于主词受词易位,古时,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的是儿子;现在,扇枕温衾、尝粪忧心的是爹地妈咪。孝字写法没变,变的是谁孝谁。
然而吊诡的是,多数人一生必得经过前半段为人子女、后半段为人父母,当处青春前段,不免暗叹两老太啰唆、孝字太沉重,家如“枷”;当处中老年后段时,遥想当年涤亲溺器、尝粪忧心的活儿都认分地做了,偏偏养出一颗高享受低抗压的“草莓族”或一只牙齿锐利的“啃老族”,不婚不娶不上班还要阿爸阿母给零用钱煮三餐,此时,不免怀念固有伦理道德之高妙之有保障,后悔孩子小时没教他背《孝经》,以训童蒙。同一字同一人,角色不同感受殊异。由此可知孝字不仅复杂且夹带了不可测的投资报酬率:我孝前人、后人不见得孝我(如果孝子生出不肖子,只好归诸交到坏朋友),然而若我不孝前人则后人万万不会孝我(如果不肖子居然生出孝子,只好归诸上辈子烧的是乌沉香)。这番道理,有诸多闾巷闲言、婆妈八卦足以佐证。八卦闲言传播久了变成警世箴言——那就是,要孝顺父母。好心的婆婆妈妈对恰好听到民间故事的“年轻路人甲”再奉送一句:“人在做,天在看。不可不信喔!”
2.“孝法”有两种:一种不同住,一种供食宿。
不论外头的社会高龄多少,身在中年的总会碰到这一关:家中二老忽然坐公交车免费且里长送来重阳节礼品。又忽然,妈妈心脏需放支架、爸爸摄护腺需开刀,中风、换人工关节、洗肾、得癌症……再忽然,只剩一老,人海茫茫何处是岸?此时,做子女的才发现父母从小叫他要计划人生、实践梦想,可他们自己根本不做“银发计划”就快快地在你面前老了!那速度近乎垮台。好儿好女当然不会抱怨也不应抱怨,若有揪心锁眉的表情,他操烦的是该怎么做才能把一棵近百年老榕树连根拔起移到养老院,或是自己那一间正在分期付房贷的都市小公寓里。“老”这门功课得两代(或三代)同修,还要夫妻协力,不同住,不放心,同住,需耐心,更需技术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