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
◇ 二府三司三衙——宋朝大背景
唐亡后,藩镇割据的现象更加严重,整个华夏又经历了五十余年的混乱。直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才逐渐结束华夏割据、混战、王朝不稳、社会混乱的局面。后世谈论宋朝,往往带着一种史观:宋代是汉、唐、宋、元、明、清大一统王朝中最弱的一个。
对于弱的见解,单独从政治上来看,这种观念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春秋战国相比,秦汉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大的建树,而隋唐较秦汉时期又是一个大的变动。但是宋朝在军阀割据结束之后的三百年内,完整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即使为了统治需要,也只是进行了换汤不换药式的调整,在整个政治制度的发展长河中显得毫无建树。
因此在讲北宋与奸臣共天下之前,先要从大的国家背景下,通过政体与官制的调整来研究这群“偏房”政群借助官位的发展状况。同时宋朝的官职泛滥,为多数人头疼,借此篇以捋顺其发展脉络。
(一)宋朝政府原始组织架构
宋代继承了唐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等中央官制。
中书省在宫内,门下省和尚书省均在宫外,后两者不再干预朝堂政事,唯独中书省直接领政事。
宋朝又有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个机构。“中书门下”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又称“政事堂”,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平时简称“中书”。
最具大权的宰相就是从中书省输出,但是宋代较前朝不同的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一直处于空缺状态。
北宋初年,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参知政事也被称为“执政”,这是宋太祖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当时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的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就曾任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