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饮茶变得自然简洁,尤其注重个人趣味,开始讲究茶品与人品的一致性。
明代,朱元璋于乱世中得到天下,励精图治,汰奢尚俭,表现在茶上,便是“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从此饮茶,一瀹便啜,简便异常,“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散茶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时裙袂飞扬。亦药亦饮的茶,天趣悉备,至此方能彻底脱去、制作与品饮中的所有束缚和羁绊,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真香、真味,清新可人,韵致初见。
元代揉捻工艺的出现以及明代以降散茶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黄茶、白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茶类的发展、功效与因缘际会,会通过系列专篇在本书详细论述。
宋代兴起的点茶之风,到了元代已经没落。点茶在明代消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茶叶揉捻工艺的出现。经过揉捻的茶叶,通过外力破坏茶叶细胞,使茶汁黏附于叶表,缩小了叶片的体积,美观了外形,利于茶叶的冲泡和内质的浸出,增进了茶叶滋味和香气的形成。实践表明,对于较嫩茶叶的热揉,其湿热作用,有利于茶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水解为可溶于水的氨基酸和糖类;使茶多酚发生水解、氧化和异构化,从而增加了茶汤的鲜甜度,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度。这也是唐煎宋点必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本质所在。
在茶的揉捻工艺没有出现之前,茶的内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因此,早期的茶,只有经过蒸捣、碾碎后,用细碎的茶末或煮饮、或煎饮、或点饮。当茶的内涵物质,经过揉捻很容易浸泡出来之后,再用很繁琐的程序去煮茶、煎茶、点茶,是不是变得有点多余了?并且在茶的炙烤、碾碎、煮煎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茶质的受热氧化,失去了茶的真香真味,而且煎煮经过揉捻的细碎茶末,常常会因茶汤的浸出浓度过高,而苦涩得难以入口,反而不利于人们的健康。淡远香清,顺滑为上。从这个意义上看,煎茶、点茶等模式,不是被古人玩丢了,而是因不适应时代和健康的进步要求,被历代的有识之士抛弃掉了。鉴于此,我们实在没必要作痛苦流涕状,假道学一般地去盲目恢复,要先弄清楚淘汰的前因后果及其为什么?病树前头万木春。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最应珍惜和做好的还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