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与健康

时珍饮茶警同好

字体:16+-

茶狷酒狂,茶不像酒那么豪迈,所以常常是温柔一刀,“损益于身而日用不知”。

明代废团改散以后,喝茶变得简便异常,一瀹便啜,旋瀹旋啜。尤其是瀹饮法的出现,这种简洁、自然的方式与力量,推动了明代茶产业、茶文化的空前繁荣。据明代《农政全书》记载:“(茶)种之则利溥,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所助。”由此可见,明代的茶饮之盛,国计民生对茶叶的依赖之重。

明代是继唐、宋之后的第三个茶文化高峰。每次茶文化兴旺发达的背后,都会误伤一批饮茶过量的爱茶人。狂热与盲从,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茶狷酒狂,茶不像酒那么豪迈,所以常常是温柔一刀,“损益于身而日用不知”。明代深得茶理的许次纾,看得最是清楚,他在《茶疏》中专列一章“宜节”,来表达他“茶宜常饮,不宜多饮”的重要观点。他说:“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盖脾土原润,肾又水乡,宜燥宜温,多或非利也。古人饮水饮汤,后人始易以茶,即饮汤之意。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反失清洌乎。且茶叶过多,亦损脾肾,与过饮同病。

俗人知戒多饮,而不知慎多费,余故备论之。”“古人饮水饮汤”,大概是指孟子的“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汤”的本意是指沸水、热水。南北朝以后,“汤”又有了保健的意义,如宋代的甘草汤。宋代袁文的《瓮牖闲评》云:“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此时的“汤”,即是甘草汤,恐客人语多伤气之虞。上文中许次纾的“饮汤之意”,强调的还是茶的预防保健作用。

许次纾,是明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文人兼茶人。他的《茶疏》一文,含英咀华,字字珠玑,是明代少见的经验型茶著,尤其是许次纾的饮茶观,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与思考。他认为:喝茶时,只要具足、鉴赏了茶的形、色、香、味,能够品出茶的意韵就足够了,何必去求多求浓?茶浓了,自然会伤及脾肾,事与愿违,这又是何苦呢?茶浓香短而苦涩,反而会失去了饮茶的淡雅、清冽之美。单次泡茶的投茶量过多与日常的过量饮茶,同样会有害健康。假如想用茶叶来治疗疾病,那就要尊重医生的处方,对症下药,况且,我们平时的这点饮茶量,是远远达不到治病疗效的。据李时珍引用的唐代昝殷的《食医心镜》记载:“赤白下痢。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在中国医疗史上,这是我能检索到的比较罕见的一个以茶治病的单方。其用量,至少为炙过的好茶一斤,捣末后,浓煎口服才会有效。唐代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680克。一次摄入如此巨量的茶叶,对于健康人来讲,明显是大大过量了,不仅可能会损及人体的脾胃和肝脏,而且还有可能致人死亡。其咖啡碱的个人单次摄入值,已经远远超过了10g的致死剂量。传统中医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大凡治病用药,不像我们平时饮茶那么随意自在,不仅要考虑到治病的疗效,还要综合顾及到中药的配伍平衡,清醒地估算到药物对身体的损益,不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同样是得不偿失的。在当今时代,几片黄连素可以治愈的痢疾,何必再去煎煮一斤好茶呢?一斤好茶的单价,一定会比药价贵出多倍。另外,煎煮高浓度的茶汤,费力耗时,服用也极不方便。从上述这个典型案例,能够看出某些茶叶退出药物类别、转变为保健食品的些许蛛丝马迹,故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当然,在今天,茶的这种药、食转型,也得益于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