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去青岛大学当教授,便从青岛写来情书;张兆和毕业搬回苏州老家,情书便寄到苏州。
1932年,在巴金的指点下,沈从文带了很多西方名著,特意从青岛跑去苏州看张兆和。不巧的是,张兆和出去了。他很失望,以为张兆和是故意在躲他。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接待了他,对他印象不错。张家人都很喜欢沈从文,尤其是张兆和的弟弟们,觉得他讲故事讲得太好了。于是,二姐极力劝说张兆和去旅馆看他。
连续收到四年的情书,纵然是一块坚冰,也已经慢慢融化。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态度柔和了许多。黄昏时他们走在九如巷,没有言语,却美得好似一幅画。
沈从文终究还是没能让张兆和点头,他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临别时,沈从文请张允和帮忙向父亲提亲,言辞恳切:“如果爸爸同意,就早点儿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父的答复是:“儿女婚事,他们自理。”这便是应允了。张允和立即发去电报,只有一个字:“允。”一语双关,既代表父亲应允了婚事,也代表发电报人的名字。张兆和却担心沈从文看不懂,偷偷又发了电报给他:“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表面上看,她情感的天平已倾斜向他。可是,由感动支撑起的婚姻,似乎与爱情无关。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举行了十分简朴的婚礼。他希望这个日子象征长长久久,可用一个人的爱承担两个人的婚姻,就算长久,真的是幸福吗?
她在家中行三,他亲昵地称她“三三”,她便唤他“二哥”。婚后不久,沈从文母亲病重,他不得不回湘西老家。人在湘西,一封封热烈的情书从未间断:
“三三,我的心不安定,故想照我预定计划把信写得好些也办不到。若是我们两个人同在这样一只小船上,我一定可以作许多好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