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片海棠叶子,实在太大了。而我从来不喜欢在我的人生里,走马看花、行色匆匆。面对它,我犹豫了,不知道要在哪一点,着陆。终于,选择,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去面对。
——三毛《悲欢交织路》
1987年,台湾采取开放政策,允许台湾居民回到大陆探亲,同时接受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三毛听说这个消息非常激动。她早就与大陆文人有交往,骨子里也极为热爱华夏传统文化,对于回乡是十分期待的。能够通信之后,她首先从同乡那里得到了书法家倪竹青先生的地址,急急忙忙替父亲执笔,写下四十余年来积攒下的思念之情。
三毛的祖居位于舟山小沙镇,爷爷陈宗绪少而失学,十四岁时便勇闯上海滩,从小工做起,白手起家,靠航海经验积累了第一桶金,几经坎坷,事业有成。他曾经对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和大伯父陈嗣业传授成功之道:“第一,应有改善环境之决心与方法;第二,应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之精神;第三,应有不畏强梁锄暴安良之勇气。”(1)
“位卑未敢忘忧国”(2),虽然是普通百姓,但是陈宗绪始终不曾忘记自己当初为何离家闯**。晚年,陈宗绪回乡建起祖屋(现主屋为三毛纪念室),又拿出一生积蓄,利用祖上传下的祠堂创立“定海县私立振民初级小学校”,取“振醒斯民”之意,乡村学龄儿童均可免费入学,陈嗣业与陈嗣庆也数次捐资支持办学。因而,当三毛回乡祭祖的时候,受到了乡亲热情的迎接和款待。
家风优良,是陈氏家族后辈有德的重要因素。晚年时,陈宗绪曾留下训诫:“第一,应知一衣一饭来处不易,不可暴殄天物,浪费无度。第二,对于农工痛哭应表同情,不可存轻视之心。第三,应各就斯业,努力工作,无论家道如何,在年富力强之时,一概不得逰(3)惰,坐食不事生产。第四,在可能范围内应救济贫苦无告之人,以减轻社会之病态。第五,应谨守我国固有之道德,勿堕家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