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的长大,做过一般年轻人都做的傻事。
——三毛《雨季不再来》
到了台湾,大人们忙忙碌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温饱奔波。两房八个孩子,既要安顿下来,又要穿衣吃饭、念书治病。值钱的首饰都被换了金圆券,这些纸钞也很快就被花掉。
虽然年龄还不够,三毛仍旧被送去了学校。因为读书的关系,她已经认得许多字,与姐姐一起读杂志、看报纸,其乐无穷。她在拿到国语课本后,包上书皮,大声朗读一遍,便不再感觉新鲜,还嫌弃太过浅显,读来无味,这样类似挑衅的提问被老师批评了一通。
看书已经成瘾,可杂志一个月才出版一次,于是二堂哥的书堆里就出现了“淘金”的小三毛。她开始从鲁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郁达夫、冰心的作品中,懵懂地寻求感悟。没过多久,大堂哥说这些书是“禁书”,不能看了,要烧掉。三毛不解其意,却有一种莫名的担心,愣愣地看着这些书被哥哥们烧掉。
渐渐地,公共汽车系统开通了,一家人坐了车,还拍了照片留念。这条路上繁华起来,各式店铺开了市,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商店——“建国书店”也挂上了牌子。
在家里经济状况并不好的时候,三毛迷恋上了“消费”。她也并不是乱花钱,只是太迷恋读书。建国书店的业务是租书,所以只要有钱就可以从那里租来许许多多不同的书。老板是很好的人,不仅不出租低俗的读物,还会推荐给三毛和姐姐一些好书,比如适合孩子阅读的海外译作、文学名著等。三毛简直是“跌入这一道洪流里去,痴迷忘返”(1),凡是家中能够翻出钱的地方,从母亲的旧皮包到外套口袋,甚至针线盒,她都“光顾”过,三毛无休止地缠着母亲,就为了能多读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