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600年不积水,故宫有哪些排水『黑科技』
故宫号称“水患终结者”,600年来,不论北京城下多大的雨,宫里都不会积水。有数据统计:明代276年,北京有104个年份发生过水灾,其中严重的29次;而清代268年,北京的水患更是多达128次,其中特大水灾5次,严重水灾30次。如此多的水灾,北京城里都开启了“看海模式”,可故宫却是“大水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故宫之所以有600年不积水的“美名”,主要是因为宫里有几大排水黑科技:
从平面上看,故宫似乎是“平”的,走在宫里也感觉都是平地,但实际上,它并不绝对水平,有一点小坡度。经过专家的测算,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竖向地平高差约2米,总体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布局,就好像你从午门进宫,慢慢地爬向神武门这座“小山”。
这种有点小坡的设计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我们都知道,北京城的地形北高南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因此水是向东南流。故宫这样的坡度设计也是顺应了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工匠们的凭空创造。
故宫不仅整体上北高南低,而且地面本身也不平,比如太和殿前这条最中心的“御路”,走在上面,会发现中间拱起了一块,古人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熊背”。
“熊背”的设计有利于水往东、西两侧排,然后顺着广场上的明沟向南排,通过地上铜钱一样的小孔(“钱眼”)流入地下暗沟中,由于地形西高东低,最后这些水又往东南流,导入文华殿区域的内金水河中,排出宫外。整套排水系统严丝合缝,配合紧密,一环扣一环,真是上面大雨,下面“大戏”,一出排水大戏!
除了太和殿的御路有“熊背”,宫里其他宫道也有,原理类似,总的来说,就是将雨水通过各种渠道排入明沟、暗沟里,最后一股脑地汇聚到内金水河中,排出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