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

决定改善心情

字体:16+-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情绪低落导致屈服于**”的事例。压力会引起欲望,让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受到**。如果有东西提醒我们不能永生,就会让我们从食物、购物或香烟中寻找慰藉。那么罪恶感和自我批评呢?它们会让你立刻想到“那又如何,我还不如再放纵一下自己呢”。

不过有些时候,情绪低落会把我们引向不同的方向。当我们面对罪恶感、焦虑和压力感到备受打击时,我们会想到一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决定做出改变。首先提出“那又如何”效应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珍妮特·波利维和皮特·赫尔曼发现,我们最容易决定做出改变的时候,就是我们处于低谷的时候,比如暴饮暴食后感到罪恶的时候,看着信用卡账单的时候,因宿醉没法清醒过来的时候,或者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的时候。下定决心会让我们立刻有了放松感和控制感。我们不再觉得自己是个犯错的人,只觉得自己能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发誓改变会让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喜欢想象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研究显示,节食计划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运动计划会让人觉得自己更高大。(当然,这些幻想不一定会实现。)我们告诉自己,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会来个大变样。我们的目标越宏伟,心中的期望值就越大。所以,当我们决定改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有个宏伟的计划。如果宏伟的计划能让我们心情大好,为什么还要设定一个适中的目标呢?如果可以有远大的梦想,为什么还要从小处着手呢?

不幸的是,就像奖励的承诺和缓解压力的承诺一样,改变的承诺也很少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切实际的乐观可能给我们一时的快乐,但接下来我们就会感到失落。做出改变的决定是最典型的即时满足感——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就感觉良好了。但真正做出改变时面临的挑战却会给你当头一棒,奖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获得。(“我丢了5英镑,还做着一份糟糕的工作!”)当我们第一次面对挫折时,失望就会取代最初决定改变时的良好感觉。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会再度引发曾经的罪恶感、抑郁和自我怀疑,而承诺改变的情绪慰藉作用也消失了。这时,大多数人会彻底放弃努力。只有当我们感觉失控,需要再次拥有希望的时候,我们才会再次发誓做出改变。于是,这个循环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