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十九章

字体:16+-

这一章仍然讲“逆向因果”。老子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有必要继续冲击一下社会上流行的正面名号,进一步向大道靠近。

原文是——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对于这段话,不少人会有接受上的障碍。其实,不接受不要紧,要紧的是先要明白老子的原意。

我的翻译如下——

抛弃了圣智,人民有百倍好处;

抛弃了仁义,孝慈就可以恢复;

抛弃了巧利,盗贼也能够消除。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项,都文饰过度,成事不足。

所以,要让人另有归属。

那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抛弃学问,无忧无虑。

要让这段翻译保持韵脚不容易,我总算做到了。

重要的是意思。老子认为,社会上对圣智、仁义、巧利这三项,实在是过于渲染、过于张扬了。他把这种渲染和张扬用一个“文”字来概括,我采用“文”的原始含义翻译成了“文饰”。他所说的“圣智”,既可理解为“圣人之智”,也可理解为“自圣之智”,也就是自以为无比高超的聪明。这里应该更靠近后一种理解,因此我在以前的译本中翻译成“智谋”。

对于过度的渲染、张扬、文饰,该怎么办?一般地说,应该劝其收敛。但老子觉得劝说无效,因而要极而言之,宣告如果彻底抛弃这一切,社会反而更好。在这里,老子反复地用了“绝”、“弃”两字,表示这是一种推到极端的话语方式。其实这也是哲学论辩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把事情推到终点,进行“极端试验”。在后来的科学实验中,这种方式更是经常出现。

“极端试验”的极端方式,一般不会在生活中采用,因此,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也不会真正去做。他只是设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滔滔不绝地讲圣智、讲仁义、讲巧利,事情将会怎么样?他的结论,给那些讲圣智、讲仁义、讲巧利的人,泼了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