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强壮就会衰亡,于是老子要人们“返婴”。但“返婴”的说法比喻性太强,人们不容易获得共识,因此老子又提出了更有普遍意义的“和光同尘”学说。这个学说的内容我们已经在第四章见到,可能是刻写重叠,而相比之下,放在这一章更“入位”。
在第四章和本章重叠出现的词句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当时的翻译是:“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这,就是“和光同尘”学说的基础话语。相比之下,“挫其锐,解其纷”不太重要,“和其光,同其尘”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前六个字是指人的行为方式,后六个字是指人的生存形态。
这种生存形态,不是“无”,不是“空”,但又很接近“无”和“空”,那就是生命与光相融,混同世尘。光,虽无实体却给天下带来明亮,促成万物的生长;尘却没有这么高尚,而是笼罩民俗生态。于是“和光同尘”,让人弥散成无色、无声、无形的存在,却又包容高尚和卑下。
老子把这种生存形态命名为“玄同”,也就是以玄妙的方式与天下同化。明代学者王道的《老子亿》有记:“玄同者,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见也。”陈鼓应认为“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
试想,当一个人自称“我是光”的时候,未免有点骄傲,但老子悄悄提醒,他必须再加一句“我是尘”。一个人的生命如能这样,那就是能高能下而融成一体,不见形迹而气吞山河,实在令人崇敬。
因此,在老子之后漫长的历史上,很多智者都把“和光同尘”、“玄同”作为自己的人生观。
讲了这一章的核心思想之后,要谈谈其他句子了。
先是开头那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字面意思很明白:真正知道的人不多说话,而成天说话的人却有点无知。但是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说:“是‘言’乃政教号令,非言语之意也。”叶梦得也在《老子解》中说过:“号令教戒,无非言也。”陈鼓应的观点与他们比较接近:“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