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讲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已经涉及了操作智慧。老子对实际操作也很有兴趣,因此还要继续讲讲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发现时机、做出应对,又如何重视积累、慎终如始的问题。老子在这一次讲述中,也留下了一些千古名句。
原文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中间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三句,在中国民间早已耳熟能详,很多人都可以随口吐出。按照我的翻译原则,就保留原文,不用生涩的现代语文来解释古代熟语。这一来,我的翻译比较轻松了。请看——
局面安稳,容易持守;未出预兆,容易图谋。
脆弱之时,容易消解;细微之时,容易流走。
在未有时动手,在未乱时统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们做事,常败在即将成功之时。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章有两个版本学上的问题,需要交代一下。
第一个问题,原文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后,还有四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四句,与上下文内容不接,而“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说法在第二十九章已经出现过,因此奚侗、马叙伦等研究者认为是“误羼”、“错置”。我在以前发表的译本中把这几句加入了,但细细品味确实觉得上下不洽,因而在这个译本中也就删去了。
第二个问题,在全文最后,本来还有三十余字,同样感到与前后文不连贯,应该也是错置。但是,与何处错置?应返回何处?无法定论。我没有把这些字句放入原文和译文,却想把它摘引出来,再翻译一下,也算安顿了这些流浪的文字。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