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鸦片战争以后,接着是英法联军、中日战争,着着失败,受了外人的压迫,承认割让土地,租借商埠(bù),还允许外人在中国采掘矿山,修筑铁路,从此外国人的势力,在中国大肆活动。一般人民因为激于爱国思想,就不免怀着嫉恶外人的心理。
还有外人得在中国自由传教的允许,于是中国内地遍布了外国的传教士。教士们趁着中国国权衰弱,凡关于教徒和平民的争讼,不论教徒理由的曲直,都加以极端的援助。而中国官吏又惧怕外国的强权,见了外国教士,莫不唯唯听命。所以教徒和平民的争讼,中国官吏也要袒护教徒的。因此地方的土豪劣绅都投入教会里,做护身符,以欺压平民。平民和教徒就成了两个壁垒,各地民众,对于教士和教会,莫不痛恨到了极点。
这时朝廷中分为两派,德宗皇帝因为要图发愤自强,引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力谋革新政治,就是新派。清朝的皇族诸王公们拥护慈禧,主张维持原状,就是旧派。新、旧两派的竞争,日益激烈,仇恨也愈深了。后来慈禧竟致大杀新派,康、梁逃走海外;把德宗皇帝幽居在南海,还要把德宗废掉,另立皇帝。但是这废帝的举动,不独有清朝大臣抗议力争,而且各国公使都出来反对。因此慈禧不敢行废立的事,但暗里却痛恨外人干涉中国的内政,她的排外心思,就为旧派人一致的政策了。
排外的心思,是当时中国人所同具的,不过新派的排外,是有方法的,要改良政治,力图自强,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然而新派是失败了。至于朝中当权的旧派,和一般群众,以及乡村的农民,都有很激烈的排外思想,但是都没有方法,只是一味横蛮地排斥罢了。他们的思想虽同,出发点却各自不同:前者——旧派——是为着妨害自己的利益;后者——群众和农民——是激发于爱国的思想和亲自受了外人的压迫而起的。但是因为目的相同,容易结合,就闹出“拳祸”来,使中国更陷于万劫不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