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唐朝有两大诗人,那一定是李白和杜甫,毫无争议。若说唐朝有三大诗人,这第三位该填一个谁呢?这就有争议了。如果是在古代,更多的人可能会填一个王维。王维号称“诗佛”,最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唐诗的审美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就是这个意见,它选出的诗篇一共311首,其中,杜甫38首,李白27首,王维倒有29首。这就是很多古人心目中的唐诗前三甲。
但是,如果是在近代之后,还说唐诗三大家,可能更多的人会填一个白居易。白居易号称“诗王”,又称“诗魔”。他主张写诗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所以,他在诗坛发起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什么叫新乐府呢?因为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构,汉朝设立乐府,就是要采集老百姓的歌声,让皇帝听到来自民间的声音。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做基础,新乐府主张,文人创作的诗歌也要反映民间疾苦,也要对当时的政治有所帮助。比如,大家熟知的《卖炭翁》,不就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吗?因为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所以白居易还特别提倡写诗要通俗易懂。传说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邻居的老太太听,老太太都能懂了,他才满意,这就是成语“老妪(yù)能解”的来历。
白居易重视老百姓,而近代以来,人民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近代以后再说唐诗三大家,很多人就认为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了。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历史变迁。
不过,白居易也不是只写新乐府和政治讽喻诗,他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了,他马上就退到日常生活中去,退到心灵修养中去,写了好多怡情养性的闲适诗。事实上,虽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很有闲适的感觉,但是,只有到了白居易,闲适诗才真正成了一个诗歌流派,对后来的中国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要看的这首《问刘十九》就是一首经典的闲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