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朋友曾经同时向我推荐《小欢喜》,说这部剧简直是当代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看了之后特别入戏,会联想起以前作为孩子时的自己和如今成为父母后的自己,当了爹妈的人肯定会爱看。于是我就断断续续看了几集。有一集是孩子学校里组织了一个畅谈会,家长和孩子背对背坐着,真诚交流,说心里话。其中有一个场景,那个善良、热情但成绩很差,最“不务正业”的叫方一凡的孩子,在畅谈会上跟自己的妈妈说:“妈,你以后别对我那么凶了,我不是个坏孩子,我只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这段对白引起过热议,很多人说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还有人说,如果跟自己相比,方一凡其实已经很幸运了,他的父母对他爱得如此明显,已是大多数家庭所不能及。很多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学习好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出现之频繁令人咂舌。如果别人家的孩子恰巧住的离你很近,那么他出现的频率会更高——如果不幸他正好是你的邻居,你爸妈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对比的第一手资料,那么你的童年简直是一出坏孩子的悲剧。“跟别人去比”的这个坎儿似乎总也过不去、逃不开、跑不掉,一张嘴就是“那谁谁”,十分令人沮丧。那个隐形的压力一直在脑袋上,你必须是你,要做你必须做的事;而你又不能做你,你要学习那谁谁。当别人家孩子蹦出来的那一刻,我们都是坏孩子。
在传统标准中,我就是一个坏孩子。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写到与教师相关的文章时都不太愉快。我本人对教师绝无任何看法,我家里的亲属有好几位是教师,我只是陈述事实。我很小的时候,被我母亲带去儿研所看过病,这来自我某位老师的建议,她跟我母亲说,以我现在的表现,建议带我去医院鉴定一下是不是多动症。她苦口婆心地劝说我母亲,有病要治,早治早好。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当时不明白我妈带我去那里干什么,我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一个神秘建筑里,这个建筑里有一些穿白大褂、戴口罩的人走来走去,某些房间还会传来孩子的哭声。在我当年的认知体系内,我认为这里很可能是拿孩子炼丹的机构。我走在不时传来孩子哭声的楼道里,内心十分慌张,预测自己会被炼成一颗什么颜色的丹,泪眼蒙眬,并且随时准备尿裤子。当然,我并没有被诊断出多动症,并且我母亲被大夫奚落了一番:“什么啊就多动症,当闹着玩呢?”当大夫说出“多动症”时,我才想起我在被老师数落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个说法,我以为这是一种对我的揶揄,没想到这真是一种病。我当时没被诊断出什么毛病,这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然而我对儿研所的阴影却存留下来,以至于若干年后我带我的孩子去那里看病时——当然不是看多动症——仍然有心慌脚软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