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融业的“好日子”备受瞩目,但高光中的“不厚道”也饱受质疑,银行业尤其突出。
金融业,属于强管制、垄断性行业。也因此,长期被误解为“低端边缘”的服务业中,研究者们往往忘记了对金融服务的关注。金融业的高利润、从业人员高收入的光环,时刻提醒着金融是服务业中不一样的存在。被羡慕,也容易招黑。2011年,“银行利润太高不好意思公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算是对这么多年来银行“好日子”的戏谑式诠释。这也引发了各界对银行侵蚀实体经济利润的广泛讨论。“只会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的息差模式受到实业的普遍“攻击”。
也是在2011年前后,我国进入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大资产管理时代,人们发现了非标资产、资管嵌套、资金池中的巨大利益空间,影子银行肆意生长。几年之后,资管新规(1)出台,一众金融机构必须去解决金融创新和“去杠杆”之间的难题。在“四万亿”的刺激下,信贷大规模快速扩张,银行的不良率也在这一年出现上升苗头,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等外部力量强势崛起,传统银行有些慌张地进入了下半场。银行业前程大好,也跌跌撞撞。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消费者个体的本质如何回归,新的服务模式如何建立,成为此后多年传统银行不断寻找的答案。
2011年,金融业正经历着重大变化,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银行业的三重门
2011年,在一次论坛活动上,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发表了一个诚恳的观点:和制造业的困境相比,银行利润太高不好意思公布。这句大实话很快走红。银行业亮丽的数字,与尚未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形成强烈对比。
这一年中国企联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给出了佐证。这500家中国最大的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总计为2.1万亿元。其中,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高达6 745.49亿元,占比为32.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中272家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占比仅为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