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座质地优良的旧式时钟,本生过了一辈子安闲的、没有波折的生活。本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贫困,可也没有发财致富的念头。声望也好,艺术也好,他都没有兴趣,他只知道自己的科学,此外什么也不管。
他不是像舍勒或戴维那样自学成功的。他的父母从小就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环境,也在鼓舞他研究科学。
他的出生地——德国哥廷根城——就有一所世界驰名的大学,那个城市是在科学的哺育下发达起来的。假如说,港埠吃的是海洋的饭,疗养城吃的是病人的饭,那么,这个小城市吃的就是科学的饭。本生的父亲是哥廷根大学的教授。自然,一位可敬的教授的儿子,又很有才能,到时候也成为学者,是不足为奇的。
1828年,本生17岁,读完了中学,升入大学。3年后,成了一位科学博士。此后,他就漫游欧洲。
本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或坐马车,或步行,从这一城游历到那一城,从这一国游历到那一国。他访问过各种工厂,其中有冶金的,有化工的,有制糖的。他下过釆煤的矿井,也上过积雪的高山。他拜访过德、法、瑞士和奥地利的名化学家。在法国圣埃蒂安,还平生第一次看见了一件有趣的新玩意儿——不用马拉就能沿着铁道奔驰的火车。
回到故乡哥廷根以后,这位年轻的博士用不着多加考虑,马上踏上了父亲走熟了的老路。他当上了大学副教授,讲授化学。
这是1834年的事。从那年起,讲课,上实验室,再讲课,再上实验室,就成了他终身不变的生活方式。
他25岁怎样度日,到了50岁还是那样度日;50岁怎样生活,到了70岁还是那样生活。早晨,天刚亮,就坐到桌边写写算算,检查实验的结果,接着就去上课。下了课,上实验室,直到中午才离开实验室吃午饭。饭后,同朋友一道去散步,然后又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