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如果乡里的人都喜欢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就算是一个好人?”孔子说不一定。
子贡接着问:“那如果乡里的人都讨厌他,我们是不是就能够看出来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孔子说不一定。
孔子补充说,在乡党里,好人都喜欢的、坏人都讨厌的人,才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好人。
孔子特别讨厌“乡愿”,他曾说“乡愿,德之贼也”“恶紫之夺朱也”。“乡愿”看起来很像圣人,实际上是和稀泥的老好人,走到哪儿都说没问题,对谁都表示支持。有一句俗话描述,叫“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谁都不得罪的这种人,很容易被人们误以为是圣人。如果整乡的人都说某个人好,孔子就怀疑此人很有可能是个“乡愿”,不做实事,到处卖好。
如果一个人性格张扬霸道,愿意做事,但是可能不择手段,也招人恨。有一句话叫作“不打篮球的人不会犯规”,但是打篮球不能恶意去犯规。所有人都说某人坏话,乡人皆恶之,那这个人的工作方法肯定有问题,甚至从根本上说,他做的事就是错事,所以这种人也不行。
只有那些被有分辨能力的人给予认可,被乡里名声不好的人排斥的人,才是个好人。
孔子说的这句话很好理解,只是我觉得其中的道理不太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善与不善难以区分。另外,也有很多人因为羊群效应,没有自己的判断,会盲从别人的观点,所以这部分跟风的意见,实际上没有价值。
对乡里的人进行舆论管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发布舆论的人,我们没法评判他们的好坏。他们有可能是好人,但他们糊涂,所以发布了错误信息;或者也不糊涂,但他们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社会中的问题很复杂,有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很难依照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好或者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