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在孔子面前总是吃瘪。每次子贡想要跟孔子表达一点点自己的小心得,总要被孔子鞭笞一下。我要是子贡,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这一次,子贡跟孔子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情,我也不会加诸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认为自己今天终于达到了老师说的境界。
结果孔子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说:“端木赐,这事你做不到。”
那么,能做到的人应该处于什么境界?《思辨与立场》一书中讲到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自己要进行深深的反思。高级的思维方式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叫作思维的公平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评论自己时的态度和评论别人时的应该是一致的,不要“双标”。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标”这件事实在是难以避免。家人或者朋友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比如随手将一个塑料袋丢到车外,你只会提醒他注意点,轻描淡写地批评他一下。但如果你看到前面的车上,你不认识的人丢了一个塑料袋出来,你可能会非常生气,觉得对方的人品差到极点,恨不得立刻曝光对方。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就能够看出来,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常难的。所以孔子对子贡说:“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这事你未必能够做到。”
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自己受了委屈,别人安慰你的时候,你最烦别人说“想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紧”,但是当你去劝朋友时,一开口就是“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样的话根本没有什么安慰的作用,但只有我们作为当事人才能了解这一点,而当我们跟别人说的时候,很难体会到对方的真实感受。佛教中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菩萨发的大悲心,叫作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像在对方的身体里一样,能够感受到别人所感受的深切悲痛,这时候才能够真正成为菩萨去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