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第二次出场了。
这段话的背景是季氏又僭越了。季氏特别喜欢做只有国君才能干的事,心里总痒痒,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抬高到国君的位置。
中国历史上,祭祀泰山是天子、公侯的专利,如秦始皇、汉武帝就曾到泰山封禅。而季氏作为一个小小的贵族,竟跑去祭祀泰山,孔子绝对没法接受。
孔子就对冉有说:“你不能劝劝他吗?”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他是季氏的家宰,是当时平民能做的最大的官了。再比他高的,就是贵族了。除了冉有之外,子路的官也做得很大。
孔子对冉有说话的时候,用的是“救”这个字。他说:季氏在做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错事,你不救救他吗?你能不能劝劝他,让他别去?
冉有说不能,这事劝不了,季氏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
孔子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对于这句话,又产生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季氏这次去祭祀泰山,是林放出的主意,因为林放是季氏家里掌管礼乐的官员。孔子说:“你们为什么要听林放的,难道不尊重一下泰山吗?”
这种责备林放的解释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前文孔子刚表扬过林放,在这里突然又谴责林放,这种理解说不过去。
我比较认可第二种解释。孔子认为林放是一个好的标杆:你们去讨好泰山,觉得这样祭泰山是有用的,难道泰山的境界还不如林放吗?连林放都知道礼的本质是什么,泰山会接受这样不合礼法的祭祀吗?
这个解释就忽略了是不是林放出的主意。林放是鲁国通晓礼仪的人,孔子把林放当作一个礼的标准,借他来做对比。连林放都不能够接受这样僭越的行为,何况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