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习相远也:只有修习才能变得更好

字体:16+-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中国人知道这句话,是因为它入选了《三字经》。

这句话和《刻意练习》的主题一致。《刻意练习》提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的人,包括莫扎特、帕格尼尼,这种在别人看来是天才的人,实际上也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特别喜欢强调先天优势。

有一天,我跟一个大哥在饭桌上还为此辩论起来。他说:“一定要承认天赋,天赋非常重要,很多事你就不要干,因为你根本就干不了。”

社会上很多人喜欢强调天赋,喜欢传颂天才的传说和故事,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弥补认知偏差。当一个人发现在同一件事情上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时,如果有人告诉他,别人做得好是因为别人努力,他要想做得好,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也得努力。只要他努力,也能做得到。这时候他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感觉压力很大、不舒服。

如果有人告诉他,别人做得好是因为有个好爸爸,或者是因为别人是天才之类,他内心立马变得安定,并得出判断:我不行不是因为我不用功,是很多客观原因限制了我。

“天才”的说法耽误了很多人。孔子虽然没有做类似于《刻意练习》的作者艾利克森所做的实验,但他看到了人的天资、禀赋、智商,这些所谓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正常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天资、禀赋更是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修习慢慢地会让不同的人拉开差距,“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接触、练习、熏陶,因而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

换个角度来分析,很多能人的父母都懂儿女的专业。这并不是遗传导致的,而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形成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比如,爱因斯坦之所以对物理学那么感兴趣,十几岁就掌握了电磁学的很多知识,是因为他们家做电机、灯泡之类的生意。他每天跟自己的父亲、叔叔混在这些元器件中,自然而然就懂得了很多相关知识。又如,拉瓦锡的家里是开药铺的,他很容易接触到化学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