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我上节提到,我们要装着点。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有很多人表态说志于道。这些立志于道的人想加入孔子的阵营,一起探讨道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其中也有很多人是装的,孔子也需要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到一个分辨的方法,是“而耻恶衣恶食者”。孔子认为,与嘴上说自己有志于道,但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的人,没什么好聊的,不用跟他探讨。
既然立志于道,就要做到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要注意,不耻恶衣恶食和追求恶衣恶食是两回事。我们并不是非要让自己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来彰显自己的决心,让自己看起来志于道。这种浮在表面、牵强附会的做法,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不以恶衣恶食为耻的背景是,人们有时候不得已地要经历恶衣恶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比如参加一个晚宴,晚宴上规定来宾要身着礼服,结果有人鉴于不得已的原因,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出现在晚宴上。
这时候周围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鄙视,对穿错衣服的人毫不同情,指指点点,恨不能立即喊保安把对方赶走。对于这种人,未足与议也,因为他耻恶衣恶食。
另一种是理解。有的人看到了这种情况,会设想对方的处境,觉得对方可能是没有准备好而穿错了衣服,还可能会产生共情,觉得人人都会有这种窘迫的时候,反而更加善待他,对他好一点。
晚宴虽然有规定,但如果有人出现了失误,我们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修为,对别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以对方为耻,不落井下石。
为什么有人会以恶衣恶食为耻呢?这其实是内心虚弱的一种表现。人们追求排场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这和孔子之前所说的“好仁者,无以尚之”是能够联系起来的。有的人表面上好仁,实则爱物,他爱的是外在的头衔,关注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礼貌、没有身份、没有地位……他用尽全力追寻的,都是来自外界的认可与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