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昨夜星辰

·那一晚的钟声·

字体:16+-

我们再来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欧阳修读完张继的这首诗之后,有过一个评价。他说“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意思是张继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寺庙晚上是不敲钟的。欧阳修之后,许多人都拿出证据反驳了他的观点,证明的确有寺庙在晚上敲钟。

为什么讲这件事呢?我们读诗歌,不要过于拘泥于它和现实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对现实很多的情况,了解得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诗歌也不完全是对现实的反映。我们为什么讲意象,意象是什么呢?意象是你心灵的一个象,它不是物象,它是经过变形的象。客观的世界在诗人的心里经过了一次变形之后,才呈现在诗里的。诗是什么?诗就是语言对这个世界的变形。所以如果我们过于拘泥诗歌和现实的关系,你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在刻舟求剑,是在买椟还珠。我们拿着现实的标尺去卡诗歌里的字句,这对理解诗歌是无效的。

中国台湾有个著名的散文家,叫张晓风。她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不朽的失眠》,就是写张继这首《枫桥夜泊》的。她想象了很多场景。她说张继这一天心情很不好,为什么很不好?因为他科举落榜了。他晚上就停泊在枫桥这里,失眠了一晚上。但是这场失眠是不朽的失眠,因为它造就了这首伟大的诗。

这些场景并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完全是张晓风自己想象出来的。阅读诗歌的时候,诗人的生平、作品的背景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一首诗。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讲里已经谈过了。读完张晓风的散文再来读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就被固定在一个很有限的空间里了,所有的前因后果都坐实了。我们获得了一种理解,但同时失去了其他理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