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下面要聊一聊故乡。从哪里开始呢?就从这首《静夜思》开始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地上的一团白光,他不确定到底是月光,还是寒霜。这首诗我们从小背到大,太熟悉了,反而忽略了背后隐藏的东西。用霜来形容月光,在古代很常见。“夜月似秋霜”(萧纲《玄圃纳凉诗》),“空里流霜不觉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光和霜,都很皎洁、干净,同时都有凉意。所以这首诗从一开始,就是凉的。
霜在温度低的时候才会出现。前半夜没有,往往后半夜才有。但诗人在这里的困惑是很自然的,是下意识的。他几乎没有犹豫地困惑了。为什么?他其实在告诉我们,这个夜晚已经过去了一半。这是一个在后半夜试着说服自己入睡的人。
徐增说:“客中无事之夜,于床前数尺地,忽见一片之光。寒月色白,故疑是霜,意以为天晓矣。”(《而庵说唐诗》)
徐增的说法也有道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追问这个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问题了。他试图确定的,其实不是到底是霜还是月光。他要确定的,是这个晚上是不是已经结束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背后,站着一个失眠的旅人。
他没有睡着,没有睡着当然有很多原因了。虽然没有讲,但是我们大概也能读出来一个人在旅途中漂泊的那种孤单。
接下来,“举头望明月”,这个动作是下意识的。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本来要睡觉了。可能他已经说服自己,你应该睡觉了。他可能已经试着让自己把所有的情绪都按在心底了。他已经试图把可能会困扰到他、让他难过的那些东西,都按下去了。可是当他抬起头的一瞬间,月光一下子把那些情绪全部唤醒。“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