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民历史

棒子面儿粥

字体:16+-

文 / 菊子

我到北京才一学期,再回老家,普通话已经讲得呱呱叫,个头也蹿了好几公分。从前高中时班里排队,二十来个女生,我总是排在前四名,在北京一待,回家再一看老同学,她们倒矮下去了。

同学问有什么秘方,我说,棒子面儿粥。

刚到北京时,看见那黄黄的、稠稠的糊糊,闻着那怪怪的味道,尝也没尝,就把它给倒了。倒完了,手里还有半个馒头,半块酱豆腐,任是饥肠辘辘,也还是咽不下去。每个月只有六斤米票,只能保证每天中午可以吃二两米饭。偶尔有米粥,买了米粥,就有一天中午吃不成那二两米饭了,只好用饺子或馒头代替。

然而,入乡随俗,饿久了,那棒子面儿也能喝了,反正也没有别的选择。喝着喝着,竟喝出一种香味。后来也学会吃那硕大无朋的油饼。那油饼,摊开来大概有一尺长,半尺宽,刚从油锅里出来,热热地冒气儿,焦黄得放光;再配上半块酱豆腐,再配上一碗金黄的、稀稠适中的棒子面儿粥,吃完了,就足够抵挡上午那四节枯燥无味的必修课了。

记得那时候流行穿军大衣,尤其是男生,整个冬天就那么一件军大衣穿着,大约也是一个冬天不洗的吧。入冬不久,排队买饭时就能看见那军大衣背后的棒子面儿粥嘎巴。旧的脱落了,又蹭上新的,反正食堂里总是熙熙攘攘,挤满了端着粥碗、又在排队买菜、买肉的同学们。有一阵子,学校逼我们戴校徽,我们不愿戴,在校园里大家都是学生,出校园戴个校徽小流氓就要生事,戴它干吗。身上的粥嘎巴,现成的校徽,一冬天,谁都知道那是一学生。

早餐好说,吃了油饼、喝了棒子面儿粥可以扛一上午,最艰难的是午餐。尤其是碰上那不讲情面的老教授,你拼命收拾饭兜、把饭碗饭勺打得叮当作响,他还是无动于衷地熬到十二点,那你的午餐就成了问题。红烧肉、红烧带鱼之类管饱的菜不用说是没了,宫保鸡丁、酱爆肉丝之类下饭的菜也没有了,剩下的,不过是虾皮煮白菜,白菜帮子炒青椒之类。米饭没有了,饺子没有了,剩下的,是隔夜的馒头。吃不吃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