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民历史

红薯,红薯,大大的红薯

字体:16+-

文 / 小文

提起红薯,我的口水就向外冒。要问我起源于何时,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刚好十二岁,身高只有一百三十公分,体重不足三十公斤,十足的其貌不扬。但有两件事令老师同学对我刮目相看。一是考试总是第一或第二,加上嗓门大和擅长抄报纸,我当了班长,在“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打倒“四人帮”的批判大会上连得了两个奖;二是半斤米饭填不饱肚皮。

九月中旬,刚开学,公社号召全校学生学农。我们班赴林场种杉树两星期。大家很清楚,学农是公社“革委会”的一个幌子,要的是义务劳动。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后代,在田里从早干到晚,根本用不着学农。不过,毕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六十多人还是高高兴兴到了四十里外的林场。

林场在远离人烟的山区,环境很美,宛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同来种树的还有其他十几个大队中学的学生,共有上千人。这昔日僻静的小山区,顿时成了大干社会主义和“农业学大寨”的主战场。

有一天,上山种树,路过一片红薯地。同学们看到红薯地有很多小裂缝,这是地下红薯长大了的指示。正在许多同学要流口水之际,班劳动委员孙贵荣道:公社号召就是好,要是不来林场学农,我们哪能欣“尝”到这样好的红薯(地)。薯藤这样壮,地下的红薯肯定少不了。这话直说得大家胃里的酸水向上冒,眼睛看着裂缝,心里想着红薯。班主任是新调来的女老师,自然不会想到十二三岁的初中生会有那么多的心眼儿。

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正在悄悄地进行。劳动委员孙贵荣暗中动员了所有的班干部和四个小组长,另加班上的几个积极分子,共十多人。晚饭后,孙贵荣说:今晚我们就行动。按规定,晚上要留在礼堂写劳动心得,不得随便外出,我们就对班主任说:看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后才能写出好心得。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我们出发了。孙贵荣和我在前面领路,体育委员断后,一行人有说有笑。本县是大革命的摇篮,据说当年的童子军也曾这样大无畏地从这里走过。这是两天后,当地的老雇农告诉我们的。童子军过后,那时的红薯地里有没有少点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也不敢瞎猜。不过,红薯对我们乡下人的**力是不会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