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民历史

后巷小挑担

字体:16+-

文 / 陈咏蕙

我们的后巷有些恐怖:正对着院门是高墙,越过高墙是城市监狱,当然从来没人从里面越过来。小巷顺着墙根延伸盘绕,最后一头接到人民广场,一头接到市府。砖墙挡住了喧闹,街市后面是层层庭院,隔断背后是更大的挥洒空间。灰墙之下,还有各色的小挑担,左敲一记,右喝一声,断断续续成曲成戏,犹如南方的甜米酒,挖一勺,隔多时再挖一勺,樽中米花难下,嘴中酒香不散,总有得吃的。小挑担子是外间人带来的戏台子,我们父母们花钱请他们留下,摆开阵子,我们可以看上半天一天的。过半月数周,他们会走马灯似的转回来,我们口寡了,就会又挖上一勺子。

冬日过午的时光,阴湿湿,凉丝丝,孩子们无精打采,在课本上磨磨蹭蹭。家务还没有开始,父母还在备课改作业。爸爸坐在藤椅上,靠着软垫。那是我们家最好的椅子。爸爸的手下,一束藤打着螺圈圈,靠背上也有个越变越大的破洞。“藤——绷藤——椅有修——伐?!”这一声唱我们等了许久了,爸爸只好暂时去坐硬木凳了。还有,我和姐姐在棕梆**睡着睡着就滚中间去了。为了第二天起来不再听到我们的互相指责,妈妈也让挑担的把棕床一起抬到院子里去。小院还有许多家抬出相同的破床破椅来。修藤的人把担子圈挑得大大的,几月才绕回来一次,一次就在一个地方待上一天二天。我时不时地溜出去看一看,以不让人“插班”和监工为名。担子摆开了,一头是粗细、薄厚各异的棕绳藤条竹篦,长长短短支棱开来,像是走动的柳条,光滑柔顺。另一头是工具箱,叮叮当当。竹篦在水里泡好,已经够薄了,却还是在他手里片成均匀的二三片,飞花穿针般地“柔指”绕。匠是巧匠,却从无柔指,他们年年季季露着一双手,和粗具破物打交道。我蹲着,可以一看看半天。最喜欢被舞动的绳条们看得眼花缭乱,最后在眼花缭乱中,一刀割断,物归整物。另一头的藤子们好像在朝我眨眨眼:“还来吗?”我开心地回到功课上去。好啊,下次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