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勇说晚清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字体:16+-

晚清的政治改革确实是为了消弭革命,为了共建一个和谐社会,而且也只是短短两年时间,清政府主导的政治改革就取得了惊人成就,一拨又一拨的革命者离开革命阵营回国了回归了,义无反顾投身到朝廷主导的政治变革中来了。过去我们不理解这些转变,总是以异样眼光将他们视为叛徒,视为清政府的鹰犬。其实,从大历史背景重新观察,我们发现不论是作为生命个体,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这些革命者不再革命,都是善莫大焉。

晚清十年,革命与改良处在竞争态势:革命进入了顺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清政府主导的改良陷入了泥潭;而当改良进入了坦途,一般地说,革命可能就陷入了低谷。这种跷跷板的政治现象对于绝大多数略怀政治情怀的青年读书人来说,或许昨天还是一个革命党人,今天却因认同了清政府的政治改良而转变,明天又因为发现清政府的政治改良不彻底不真诚,又放弃了改良而投身革命。对于这些现象,那一代亲历其事的人多能理解,并不会从政治操守上评价这种摇摆或跟风。但到了后来,到革命成为一种绝对价值观之后,在革命与改良之间摇摆,特别是从革命摇摆回改良的人们,总是或多或少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刘师培或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

一个激进青年的成长

如果从其家族家庭背景说,刘师培出身于江苏仪征的大户人家,诗书传家,书香门第。其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父刘贵曾,都是恪守乾嘉汉学传统的大学者。更令人感佩的是,刘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学问就是一部《春秋左氏传》,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这部经典的注释、理解、阐释上下功夫。如果没有他们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今天很难弄明白《左传》中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