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六、奉天而法古

字体:16+-

《春秋》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尽管不太像样子,但它不能不表达一定的历史观念。那么,《春秋》的历史观念是不断进步,还是日趋复古呢?历代学者对此存在着相反的意见。在康有为等一些对现实充满着忧患意识的思想家看来,孔子是一位不满于现实状况的伟大的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不断进化的思想倾向。为了增加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康有为声称这一见解主要来自西汉儒宗董仲舒的启迪。然而,当我们考察董仲舒在这方面的见解时,我们吃惊地发现,康有为与董仲舒在这根本点上不啻有天壤之别。董仲舒曾明确地指出:“《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1]换言之,在董仲舒看来,孔子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他决不是要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对那些妄谈变革、革命的人,孔子总是以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冷嘲热讽,孔子的真实目的,依然是为了“法先王”,追慕理想中的远古制度与文化。

孔子只有一个,解释多种多样。还是让我们撇开康有为,看看董仲舒究竟是怎样认识历史的吧。

东方思维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建立在变动不居的“中国古典进化论”的基础上,它认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日新,月又新”。今日之天非昨日之天,明日之天非今日之天,但又涵育在今日之天之中。这是农业社会特别是以小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社会状况的必然认识,农业社会的居民从生产需要出发,虽然无需高度精密的时间概念,但他们直观地感到包括天地在内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东方先民正是通过这种经验主义或感觉主义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知对象来观察,来把握。那么,昨日之天与今日之天当然不同,今年之夏与去年之夏也必然有异。不过,在东方先民看来,这些不同、这些差异又不是根本的,而是枝节的、渐变的。因此,东方思维一开始就随自然界天象的变化形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的无限循环的观念。时间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历史也是一个无限的发展。只是这种发展往往带有一种循环往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