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破破新唯识论:摧惑显宗记

第四分

字体:16+-

评文谈性相与体用有曰:《新论》分辨性相与体用,贬抑佛家,是非常错误的。不知性与相对立的说明,以相为现象,以性为本体,在佛教经论中不是一般的,惟有在能所证知认识论中才有以相知性、泯相证性的相对意义。在一般的因果、体用、理事、真俗中,或说性,或说相,二者可以互用,并无严格的差别。

审曰:性相、体用,余在斥评文谈空有中已极分明,本无复赘之必要,惟念评者思想总不入轨范,又不忍无说。评文谓“以相为现象,性为本体,在佛教经论中不是一般的”云云,此甚错误。

评者总由诬堕空宗是空法性而不空缘起虚诳相之妄想在中作祟,故作是说。须知佛家性相二词各有所指目,决不是两个空名词,此处正须忘言默会。佛教小乘且勿论,大乘空有两轮,确由人生论发展而谈实性,即相当于哲学上所谓宇宙本体。空宗施设二谛而有第一义,即依实性而设。若只承认缘起虚诳相而无所谓实性,则何有第一义可言乎?《般若》明明分别说生灭与不生灭,或有为与无为。明明说涅槃,何可误解《般若》为无体论?有宗开山无着、世亲二大菩萨,虽别唱有教,而与空宗根本不同处只是三性中依他,一于真谛破而不立,一则认为幻有非无而已。有宗净分依他,尤有深旨,此中不便申释。关于法性真如,空宗破执之语气过重,有宗虽意存矫正,然终不谓龙树有空法性之邪见也。《成论述记》自是基师亲禀奘师之绪论,其攻击恶取空者,只在空教末流之清辨,而绝不涉及龙树、提婆。且空宗唯一根据之《大般若经》实译自奘师之手,倘《般若》果为空实性而不空缘起虚诳相之妄说,奘师为有宗大哲,何至宣译此经,备极尊崇?

降一步言之,《述记》何故攻恶取空者性相皆空,只在清辨而不及龙树乎?《般若》明明为初学人说生灭如化、不生不灭不如化;明明法性真实,其为久学人说一切如化者,只是遮执,非破法性,不可误解也。《中论·观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首二语即空除缘起法。第三语,空亦假名,则缘起虽空而非一切空无,于俗谛中非无缘起虚诳相,于第一义中明有实性,故空之一词亦应空除,不可妄计一切皆空也。此语意义深微,非深心体认,不得其旨。第四语,明中道者,第一义中缘起法空,故非有,而诸法实性不空,故非无,又俗谛中不空缘起法,故非无,所以为中道也。大乘空有二轮都无空法性之浅见邪说,此乃无上根本大义,必须认定。王辅嗣说《易》云:“会之有宗,统之有元。”斯义诚千古不磨。在知识上说,世间学术、如科学等。各部门的知识,在每一部门中虽自成体系,而对于宇宙之浑全以言,毕竟是各限于一部门,故一切知识之学必须有其统会之宗与元,否则知识终陷于散殊之域而无统会处,人生将无最高之蕲向,有日趋堕落之忧,此义非浅夫俗子所逮闻也。如欲畅言,当别为论。犹复须知,人生具向上之要求,如无此要求,即不成为人类。故常有一种超越感。超越感者,即恒自觉有超越小己与万物之无上真实根源,为其所申诚归仰。一神教者视此根源为外在;儒者之言性与佛家之言真常心,则视此根源是遍为万有实体,而亦是内在于吾人当躬,即为一身之主者。此非灵魂的意义,须善会。儒者有杀身成仁,即为平日富于超越感,其生活非虚浮空**而无所归宿,故临难有此勇气。佛氏有投身饲虎,亦以此故。宗教与玄学虽分途,而穷究真实根源之精神则有其大同,不容否认;但一由信仰,此就耶教言。佛教固笃于信仰,而极尚理智思惟。一任理智,此就西洋哲学家言。若吾儒之学,虽是理智的,而非仅以思辨为能事。故有教与学之分耳。空宗首唱无住涅槃,不舍众生,悲愿弘大,岂不究真实根源者乎?求之《大经》、四论,本无此浅见邪说,区区之忱唯望评者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