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北京西郊的小山村里一住十年,生活困顿自不必不说,有时甚至还要受官兵的气,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幸亏《红楼梦》的初稿是早已完成了的,现在所要做的主要是一些增删修补和进一步完善的工作。否则,曹雪芹一边要为生活奔忙,一边又要静下心来撰写长篇小说,实在是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更何况,由于长期的生活困顿,又常常熬夜写作,曹雪芹的身体是一年不如一年,眼看着慢慢地就垮下来了。偏偏流年不利,北方地区连着两年雨涝,到处闹洪水灾害。天灾加上人祸,真弄得有点儿民不聊生了。
进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老天像是有意与人作对,正好与往年反了个个儿,这回像是再也无雨可下了。一开春便是大旱,春播春插都进行不了!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不是什么都得不着吗?
这下子,连皇帝也急啦!但那时又没有人工降雨的科学办法,唯一的举措就是向天祷雨。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求雨方式,雨是人能叫得来的吗?
另外,就如敦诚诗中所记载的情景:蠲诏无虚辰,常平百万石,度支千万缗。
拿出国库中的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开粥厂赈济灾民。但真正能到老百姓腹中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倒是给贪官污吏带来了一个中饱私囊的好机会。总之,物价飞涨,粮米变成了珍珠宝贝,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得没法过了。
清朝有位名叫蒋士铨的诗人,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是时饥民去乡邑,十室已见八九扃。
这是说那时候的饥民背井离乡,十户人家有八九家关门落锁去外地逃荒要饭去了。
这种年景,对本来就处在困境中的曹雪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艰难不说,他的心情也更恶劣了。这两者合在一起,就使他原来就垮掉了的身体更加衰弱,精神也日渐委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