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方人与中国人所下的棋是不同的,西方人爱下国际象棋,中国人爱下围棋。在国际象棋中,奕者的目的在于捕获对手的王棋,主要是通过不断消灭对手的棋子而实现的,通常表现为直接杀子或间接牵制,进程清晰,目的性较强。而在围棋中,对弈双方交替将白子和黑子布在棋格的交叉点上,力争最大限度地控制地盘,以此限制对手的选择,其基本主题是态势上的包围与反包围,进程十分微妙,手法相对含蓄。博弈如搏战,这种竞争策略的差异反映到军事上,就造成了东西方军事文化的不同:西方的战略家多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或者某个决定性的战场,而东方的战略家更加注重对战局整体“态势”上把握,这也是东方兵学所特有的内涵。
如今一提到“势”,大家的头脑中立刻会反映到“权力”、“权势”,如,“势家”指的是有权势的豪家大族,“失势”则是失去权势的意思。而这并不是“势”的本意,从构字法上讲,“势”字从力,埶声,属于六书中的形声字,本意是指“力量”。孙子最早将其引用于军事领域,并成为《孙子兵法》中最为著名的军事学范畴之一,渗透于兵法始终,“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者,因利而制权”、“择人而任势”等重要论断皆出于此。在军事领域,“势”仅次于“全”,而成为孙子具有代表性的理念,对我国兵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是孙子的后人,也是孙子兵学思想的继承者,其非常重视对“势”的把握,历来就有“孙膑贵势”的说法。在孙膑的指挥下,齐军于桂陵、马陵两破如日中天的大魏武卒,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可谓是先秦战争史上的巅峰之作,将孙子的“造势”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孙子的“造势”理论在实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孙膑也因此成为兵家“势宗”的旗手。楚汉时期,著名军事指挥家韩信作为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战法灵活多变,擅长因敌以制敌,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阵、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经典战例,将人们对“势”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孙子军事理论的内涵。时至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对于“势”有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势”可分为“气势”、“地势”和“因势”三部分,其中,“气势”是指全军将士的昂扬斗志,“地势”是指占据易守难攻的要地,“因势”则是指趁地方疲惫、饥渴之际而发起进攻。随着宋明时期兵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各大流派都对“势”有着自身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对“势究竟是什么”这个本源性的问题却缺乏根本性的回答,对于究竟该如何去创造和运用“势”也缺乏系统的论述。因此,飞刀决定在这里先抛砖引玉,谈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