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的驴友

§“淮河文化丛书”总序

字体:16+-

§“淮河文化丛书”总序

古往今来,研究与探寻山脉水系的文章与著作,不胜枚举。我因有历史与地理两方面的爱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颇为钟情。发乎为文,虽不能像徐霞客一样,足履所及,如探骊珠,更不能像《山海经》那样自成体例,考略具详,但每到一处,仍不免检点史籍,于风俗、于形势略做探讨。

今年春天,我应淮滨县委书记吴刚同志的邀请,前往该县考察淮河古渡及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期思陂的故址。同时也参观了县城新建的旅游景点淮河风情园及淮河博物馆,对该县不遗余力地打造淮河文化的举措印象深刻。金秋十月,我又应邀来到淮滨,参加在此隆重举办的首届淮河文化节。淮河沿线的所有县市代表以及从事淮河研究的各类专家学者都聚集在淮滨的青龙古镇。其盛况至今仍令人怀想。

稍后不久,淮滨县又组织专家学者写作出版“淮河文化丛书”。吴刚同志邀请我为此书写一篇序言。虽然,我对淮河认识肤浅,但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做一点表白。

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被誉为“四渎之尊”。它发源于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组·地部》曰:“淮者,汇也。四渎之尊,淮居一焉。淮之视江、河、汉,大小悬绝,而与之并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淮河居于黄河、长江之中,其自然和文化地理的分界线作用早已被我们的祖先所认知。古代文明依河流而兴,并沿河流而扩散。淮河流域特殊的大地构造、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越地位,促使其在中国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淮河,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成为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有着自成一体的区域性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