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成电路的问世(1/3)
1955年,发明晶体管的肖克利博士回到了故乡圣克拉拉。肖克利此举,正中特曼教授为硅谷网罗天下英才之下怀:有了肖克利这棵“梧桐树”,何愁引不到成群的“凤凰”来?
全世界电子科学界都焦急地关注着肖克利的行踪。果然,从硅谷的瞭望山传来消息: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宣告成立,硅谷有了自己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因仰慕“晶体管之父”的大名,求职信像雪片般飞到肖克利的办公桌上。
第二年,以诺依斯、莫尔为首的8位年轻的科学家,陆续加盟肖克利实验室,他们年龄全都在30岁以下,风华正茂,学有所成,正处在创造能力的巅峰。其中,有获得双博士学位者,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有著名大学的教授。肖克利慧眼识英才,青年科学家也都由衷地感到,今后要与肖克利博士一起,去改写人类电子世纪的历史。
这种感觉不久就得到验证:当年11月,斯德哥尔摩打来长途电话,肖克利博士荣获诺贝尔物理奖。年轻人簇拥着科学巨匠来到帕洛阿尔托,在该市最庄重的“黛娜木屋”酒家举行庆典,用香槟酒为他们的“领航员”庆贺。
29岁的诺依斯恭敬地向肖克利博士敬酒,他是8人之中的”长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曾选择了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职,因为只有在小公司里,他才可能独当一面,既当科学家,又当企业家,从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投奔”肖克利诸位中,诺依斯可算是最坚定的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回头。飞抵旧金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囊为自己购下住所,断然决定永久性
定居,然后才去晋见肖克利。
其他7位青年,来硅谷的经历与诺依斯大抵相似。招齐员工后,肖克利下令实验室大量生产晶体管,要把成本降到每只5美分。然而,肖克利虽然雄心勃勃,但对管理却一窍不通,把实验室的生产指挥得一塌糊涂,全然听不进别人的善意规劝。特曼教授后来评论说:“肖克利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