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深处的这些人,那些鬼

“三国”城外望

字体:16+-

“三国”城外望(1/3)

多年前我已通读过《三国演义》,罗贯中高超细腻的描述毫无例外地捕获了我。不意近日重读,竟又欲罢不能,以后的许多个夜晚,再不论意境如何,每晚必入三国神游一番。当我终于走出三国的历史废墟,竟老大的不足,心里缺了什么似的恹恹。我知道这便是一部有定评的历史名著的魅力所在了。但我的确又感到一种或许是一个中年人必然会产生的欲望的袭扰。我老在想,刘关张,孔明,曹操,孙仲谋这些名噪千古的三国中人,肯定不如演义中人那么出神入化,但他们的真正面目究竟如何?作为小说的“三国”和作为历史的“三国”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换句话说,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之分野究竟在何处?

也许这是我心境已老的标志——我无可抑压地从资料室找来厚厚的几大本三国志选注,于是,那扇锈迹斑斑的历史之门又一次嘎嘎地洞开于眼前……

一、从“妖”到人话诸葛

如果从史的角度看,发生于东汉末年区区百年间的三国史事实在是算不上什么历史惊涛的,然而一本“演义”却将这段历史活化了。使之成为千古名剧的,功劳首推文学,更在于罗贯中的生花妙笔。这种影响绝不是史志类著述可相匹敌的。然而文学毕竟只是文学,就事物的本来面目而言,文学与正史之距又可谓去之千里了。读陈寿与罗贯中,最大的一点感受就是这种史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的天壤之别。同一个三国之人的名下,实质上活动着两个灵魂,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点,却又无损于这个人物在心目中的既定形象,从这点上看,史与文学又好像是殊途同归了。

少时读演义,印象最强烈的人物自然也与大多读者一样,首推诸葛孔明。而孔明给人印象最深的,对那时之我而言,倒不是作者至为推崇的忠谨贤相之风,而是他的智谋。空城计,借东风,“到时开看”、屡开屡验的锦囊妙计;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好一个“知凶定吉,断死言生”的神机军师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