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商人(1/3)
——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演讲
一
非常高兴接受邀请来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同学们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文人与商人。
同学们可能感到奇怪:作为一个作家,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呢?这是因为我曾经下海经商了几年。每次演讲之后,总有人问我经商的经历。在财富英雄日渐受到社会追捧的时代,我的这段经历引起人们的好奇原也不足为怪。我便想到应该找一个机会,回答大家的好奇,即我是怎样当文人的?又是怎样当商人的?两者是怎么结合的?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干脆通过成电讲坛告诉大家。
在中国古代,我们谈到文人,类似于今天我们说到知识分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如果认真地研究就会发现,文人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生活旨趣,都大相径庭。古人言“渔、樵、耕、读”四大贤人,读书人摆在最后。这读书人便是知识分子,便是文人。读书进入社会之后,便立即分化,他们的社会职业千差万别。我们的两院院士是文人,官员、政治家也是文人,学校里教书的老师,幼儿园里的阿姨都可以叫文人。所以说文人不是一个整体,它只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类别。凡是读书人,凡是知识分子,都可称作文人,这是广义的文人。这个文人,其实是文化人。
如果说狭义的文人,就是单纯指吃文学艺术这碗饭的人。靠手中的一枝笔谋求生存,为社会作某种贡献。像扬州八怪,卖文、卖画为生。这样一部分人面很窄,他们通晓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即我们所说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应该是文人的正宗。但是,在古代即便有文人的身份,但靠一技之长谋求生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化生存的人,还是非常之少。我们读一读中国的文学史,就会发现,从最早屈原写《离骚》开始,直到晚清,靠写作为生的作家非常之少,古代中国作家的出身多半是官员。不过,有趣的是,他们身后的大名,并不因为他们是高官,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我们忘记了屈原三闾大夫的身份,是楚国的高官,只记得他是诗人。不过,在官本位的中国,衡量一个作家的成功,除了文学这把尺子,还有官场这把尺子。你的作品写得非常好,在社会上影响非常之大,但你若没有一官半职,没有当上作家协会的领导,开会时你还得坐在台下,排名时你就得往后靠。这一点,古往今来没有改变。杜甫的官很小,充其量也就是个处级吧。但后人给他编文集时,不称《杜甫全集》,而叫《杜工部全集》。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杜处长全集》。大家觉得可笑吗?其实一点都不好笑。这是文人的悲哀。杜甫有诗圣之称,但诗圣没有级别。工部是个小官,但是朝廷命官。因此,工部这顶乌纱帽比诗圣这顶桂冠值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滑稽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孔圣人说过“学而优则仕”,这五个字成为朝廷乃至民间衡量人才的标准。书读得最好的人,一定要当上高官。这是人才量化的一个标准,甚至是惟一的标准。